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自行車融入生活 政策支持仍是關鍵因素
在環台風潮帶動下,自行車在台灣內銷熱度自去年起增溫,假日熱門景點的自行車道甚至出現擁塞現象。不過,以國外發展例子來看,台灣要將自行車騎乘由假日休閒轉向市區通勤、並融入生活形成都市文化,仍需政府政策上大力支持。
在節能減碳及運動休閒風潮下,全球自行車需求持續維持高檔,並未感受到近一年來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國內二大自行車廠商巨大機械 (9921) 及美利達工業 (9914) 不僅在近期營收仍維持歷史新高或次高水準,巨大並表示,目前接單至2009年 6月均呈現滿載,即使新增生產線於11月加入,供需吃緊情況預估到明年 2月才能緩和。
以台灣自行車活動發展歷史來看,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前,自行車曾為民間的主要交通工具;經濟逐步發展後,機車取代自行車,自行車反而成為落伍過時、甚至窮困的代名詞,自行車廠商亦以代工生產外銷為主。
自行車在1980年代初期,曾因花式競技型的越野自行車 (BMX)風行,曾經在台灣掀起一陣熱潮。不過由於缺乏活動場地,以及侷限於小眾團體或族群,熱潮維持不到3年即呈現退燒。
隨著國際油價的走揚,以及巨大董事長劉金標以73歲高齡完成環島夢想,相隔20多年後的2007年,台灣出現有史以來最旺的一波自行車熱潮。
至於這波熱潮能延續多久,能否將自行車融入人民生活、進而形成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則視政府政策支持及落實的程度而定。
以歐洲的「創意小國」荷蘭與丹麥的自行車發展來看,單車已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騎自行車不僅代表著健康、環保,更已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這與國家的政策與法令支持自行車推展,息息相關。
荷蘭因大部分土地低於海平面,特別重視環保議題。政府與民眾積極推動以「單車取代汽車」的文化,荷蘭包括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馬路上設有單車專用道,到處都有為單車保留的停車場。
根據統計,荷蘭平均每人有將近 3輛自行車,密度居先進國家之冠。
此外,荷蘭人購買新單車的平均花費為 960美元,在歐洲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則為丹麥,平均花費也高達 700美元。
丹麥哥本哈根有高達 34%的人騎單車上班,其他搭乘大眾交通系統的占32%、開汽車上班約佔34%。丹麥民眾騎乘自行車比重較高,主要是因為政府有計畫推展和投資。
早在1934年,哥本哈根就已經有 130公里的自行車道。為鼓勵騎乘自行車,哥本哈根於2002年推出10年自行車政策計畫(Cycling Policy Plan),希望到2012年能夠將自行車通勤率提高到50%。
至2004年,哥本哈根市區共有逾300公里的專用單車道,在主車流旁邊的單車分行道亦有14公里,預計陸續再投入1600萬歐元,在2015年前,將單車分行道再延長50公里。
在丹麥交通部門的規劃中,自行車與大眾交通系統擁有同樣的預算,哥本哈根道路建設法規中亦規定,城市中主要道路一定得設立自行車專用道。哥本哈根也設有「公共自行車」(City Bike)的措施,因此在哥本哈根市區有逾百個地點,放置近1500台自行車,提供民眾免費使用。
有鑑於荷蘭與丹麥推展自行車文化的成功,加上節能減碳的環保訴求,先進國家也陸續跟進,推動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政策。
法國巴黎近一年來,由市政府推出租自行車的公共服務,鼓勵市民及觀光客使用自行車為交通工具。首批1萬600輛自行車,分散在巴黎市區750個自助出租點,讓市民或觀光客隨時隨地可以使用。
整體而言,自行車能否融入生活並進而成為新的都市文化,除了人民的自覺及企業推動外,仍需政府政策的支持。
台灣目前包括台北縣市、高雄市、新竹竹北市、桃園等地,均有地方政府開始大力推動自行車道,甚至是規劃公共自行車的方案,中央政府亦計劃將修法增加「腳踏車專用道」,至於未來能否落實,則是自行車熱度能否延續的關鍵。
資料來源: http://tw.stock.yahoo.com 2008/1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