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風波越演越烈,如今,連下游各種乳製品也爆發安全危機,藉由產品履歷揭露詳細的生產資訊,讓民眾可以主動掌握食品的原料來源,成為杜絕黑心食品危害社會的重要關鍵。
近半個月來,三鹿毒奶粉事件延燒台灣各地,從最源頭的奶粉、到下游的再製品,例如:即溶咖啡、奶茶、奶精粉、奶油球、烘培麵包、糕點等,都陸續傳出含有三聚氫胺的可能性,像日前金車公司主動送驗旗下商品,才發現竟有八種產品使用了含三聚氫胺的奶精原料,這股由原料而起的黑心食品風暴越演越烈,不僅讓全台消費者人心惶惶,也再次突顯出產品履歷重要性。
通常在產品包裝袋上,消費者只會看到產品的主要成份、重量、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對於主要成份來自哪個國家、哪個供應商、何時出廠等細部資訊,卻是一無所知,而這恰好是產品履歷存在的意義,亦即讓消費者掌握產品所有生產資訊,確立對商品的採購信心。
避免買到黑心產品 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產品履歷
其實,毒奶粉並不是黑心食品的第一個案例,在此之前,日本出現黑心水餃、韓國蝦餅零嘴出現老鼠屍體、屏東20公噸病死豬外流、美國市場出現疑似有狂牛症的牛肉,全球各地輪流上演著不同的黑心食品案例,甚至連電子產品都有安全疑慮,例如:諾基亞手機電池發生爆炸,這些不合格的產品四處橫行,促使各國政府積極建立產品履歷制度,防止產品不符合規定的相關法令也紛紛出爐。
歐盟已從2005年1月實施「食品可追蹤系統」,未來食品若無法提供產銷履歷,將無法進入歐盟市場;而日本的小泉政府也在2004年3月開始推動e-Japan計畫,預計在2010年實現所有產品的產銷履歷;另外,韓國也已在2005年全面推動環保型農產品的生產履歷制度。
從使用對象上來看,產品履歷的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舉凡蔬果、加工食品、生鮮肉品、電子產品、名牌包等,都能建立專屬產品履歷制度,不過目前產官學界探討的重點仍以食品為主,從資料內容上來看,產品履歷又可分成生產履歷及產銷履歷兩種。
所謂「生產履歷」,以產品的生產過程與生產環境為主要紀錄資訊,企業導入生產履歷的目的,通常是針對單一產品(Item Level)的追蹤與追溯。
而「產銷履歷」,則是指從產品生產過程、流通到銷售,皆載入相關紀錄,以ISO 8402的定義來看,產銷履歷指的是,對任何事物(產品)具備可追溯、回溯其歷史、應用或場所地點的能力,企業建置產銷履歷的目的為追蹤物流資訊、快速召回商品、防止偽造品及黑心商品等。
內容載體比一比 條碼與RFID各擅勝場
在導入產銷履歷系統時,載體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目前,產銷履歷的內容載體共有紙張文件、一維條碼、二維條碼(Quickly Response Code;QR Code)及RFID標籤等,先就紙張來看,若要附加在每一個產品上,對整個作業流程來說相當不便也不易保存,因此採用的可能性不高。
一維條碼方面,EAN.UCC是目前的國際主流標準,為多數國家所採用,因此導入廠商若選擇此一標準,與國際社會接軌較為容易,惟一缺點是資料量不大,僅能儲存約莫15個文、數字。
至於二維條碼的優勢在於儲存容量遠大於一維條碼,應用也相當廣泛,除了產銷履歷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包括書本、海報、名片等,但缺點是應用者少,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國家的QR Code應用仍不多見,除非業者的產品外銷日本比例較高,否則若以QR Code為內容載體,容易有投資報酬率偏低的風險。
而RFID標籤,雖然是未來最被看好的載體之一,只可惜受到標籤價格偏高、讀取率及干擾問題有待改進等因素影響,現階段應用偏重於生產履歷端,通常是由動物養殖業者(如:牛、魚、豬等)利用RFID標籤與讀取器,自動紀錄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一切資訊,等到出貨/出貨階段時,則在包裝袋上建立一組產品追溯碼、及產品資料庫,透過編碼取得生產資訊。
若是應用到產銷履歷端,其應用模式則需視產品價值而定,以現在一個被動式RFID標籤約莫在5美元左右的價格來看,如果是一瓶新台幣上千元的洋酒,RFID標籤自然可以跟著產品走,消費者只要將產品包裝上的RFID標籤對著讀取器,就能獲取產銷資訊,但若只是一瓶新台幣六塊錢的養樂多,RFID標籤就不適合跟著產品走,比較可行的方法同樣是透過包裝袋上的產品追溯碼來查詢。
產品追溯碼開始 導入產銷履歷制度
以農委會所推動的產銷履歷制度來看,其載體乃結合商品條碼與二維條碼,經由標準作業程序及驗證單位驗證後,才能產出產銷履歷的標籤。
農民使用農產品產銷履歷登錄系統,記載生產過程、用藥、施肥等資訊,系統再依一定編碼原則編訂一個田間作業碼,依據田間作業碼將各項紀錄上傳至產銷履歷管理中心,經二維條碼認證中心核發認證號碼後,再傳送至生產單位,列印出具追溯碼之標籤,黏貼於產品小包裝上出貨。
在這張產品標籤上所列印的資訊有農產品名稱、一維條碼、二維條碼、產品追溯號碼及包裝日期,消費者可透過手機拍下二維條碼、或上網輸入產品追溯碼,從而獲得農產品產銷摘要資訊。
在農委會產銷履歷過程中,登錄生產資訊的動作,是由農民以人為輸入的方式,倘若改成RFID系統,雖然可以避免人工作業的錯誤風險,但必需注意成本效益的評估,切莫落入「IT產品最好」的迷思中。
回到這波毒奶粉事件來看,之所以會越演越烈的原因在於,民眾無法主動掌握手中已購買或零售商店中待販售乳製品的原料來源,以金車案例來看,其決定在收回問題產品後,重新設計包裝與識別標籤,當然,在這個新包裝上不可能列印出全部生產資訊,但可考慮納入產品追溯碼機制,同時在網站上建立產品履歷專區,賦予消費者掌握產銷資訊的主控權利,才能真正重建消費者使用信心。
資料來源: 機電整合雜誌/廖珮君 第12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