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照護的趨勢與挑戰

佩戴在腰部附三維加速規的裝置。三維加速規可以判斷身體動作是否正常或發生跌倒事件。

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與衛生環境的改善,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也持續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2007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10.2%;而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0%(約500萬人),是2008年的兩倍之多。若再加上出生率的降低及人口外移的因素,台灣老年化的速度會急遽增加,屆時居家,特別是獨居老人健康照護會變成一個很複雜的社會與政經議題。

在未來人力資源越來越匱乏的高齡化社會情況下,無可避免的大部份制式與非緊急的老人健康照護工作需得倚賴創新的方法──透過科技的研發輔助來完成。

就老人健康照顧的問題而言,一般不外乎於慢性病/生理參數(如心跳、血糖、血壓、體溫等)的監控及緊急情況(如心臟病、中風、跌倒等)的處理。

目前坊間已有一些電子產品可以做長時間生理參數的量測,若結合智慧型的分析判斷方法以及搭配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技術,當這些生理參數發生異常情況,這些裝置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掌握並通報相關人員處理。

生理訊號擷取/分析/緊急通報

目前長時間記錄遠距醫療或居家健康照護中受照顧者之血糖、血壓、溫度等生理資訊比較容易;對於特殊的情況,如突發心臟病或中風、跌倒偵測,這方面的資料擷取與分析、判斷則相對要複雜許多。

以心電圖的資料擷取分析而言,24小時的監控其資料量就比血糖、血壓、溫度要高出許多倍。此外,如何整合心電圖測量電路、訊號分析功能與無線收發電路成一個微型的系統是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除了體積要縮小到能長時間佩戴,低耗電,還需要考量該微型系統內嵌的微處理器需具備即時分析處理心電圖訊號的能力,如此方能適時判斷受監測者的生理狀況是否具危險性需要緊急通報。

至於跌倒偵測方面,不論跌倒是因為意外或健康問題(如暈眩、中風)所導致,跌倒的本身對於老人是一種絕對的威脅與傷害。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2000~2006年間跌倒是台灣老人第二大死因;單就2006年就有24%老人因為跌倒意外死亡。

依據國內研究統計報告發現,10.7%~20.5%的居家老人在一年中至少會跌倒一次,約有10.3%的老年人在發生跌倒後超過30分鐘才獲得救助,27.3%會發生跌傷,8.9%需要住院,並經常因為次發原因造成死亡。因此,跌倒之後的即時發現與處置,大大的影響其未來健康生活或甚至存活的機會。在不侵犯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因此排除透過網路攝影機偵測的方法),發展出能準確判斷跌倒事件的偵測系統,對老人健康照護將有莫大的貢獻。

健康照護資訊與緊急通報

另外一個相關議題在於建置完善的健康照護資訊系統及緊急通報機制,以便在確定緊急事件發生後能確實有效的通報。這除了需要建置24小時的不中斷資訊系統,隨時收集使用者生理及環境資訊並加以判斷及處理,也必須確立緊急通報時要傳送何種資料?在室內/室外不同環境情況下如何傳送資料?傳送給誰?代理備援機制為何?

目前透過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傳輸生理資訊的方法主要以藍芽和ZigBee(IEEE 802.15.4)為代表。藍芽傳輸速度大約是Zigbee的四倍,但傳輸距離侷限在在30英呎之內,遠低於ZigBee75公尺理論值。

射頻標籤(RFID)是另外一種無線感應裝置。RFID系統乃透過讀寫器與標籤之天線,利用電磁波的耦合原理傳遞訊號。透過接收到的訊號強度值大小或時間差來判斷位置(正常狀況下接收訊號強度與距離成指數衰減;接收時間與距離成正比)。結合WiFi無線傳輸,RFID具備無線感應、價格低廉的優點。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近年來應用發展快速,領域廣及物流、門禁管理、生產線自動化、健康醫療、居家看護等。然而,和其他無線感應裝置同樣面臨的問題,RF訊號容易受到干擾與屏蔽效應影響;其中金屬屏蔽問題一直是RFID的致命傷。若RFID感測附近有金屬存在時,金屬面會反射電磁波,影響系統之辨識與精確度。另外,水(人體組織)的遮蔽也會影響訊號正確接收。實際應用RFID系統處理大量標籤時其感應速度、正確性、敏感度等問題需要仔細校正。

結語

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青壯年人口比例因少子化現象逐年減少,加上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急遽增加,不久的將來一對夫妻將背負照護四口老人責任。相關科技研發工作迫在眉睫。期望未來透過產官學科技的研發輔助,能妥善肩負起老人健康照護工作。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e3336.tw & 《健康世界》總號395期 2009/10/29
作者: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朱唯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