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世博科技 讓工博會更精彩
今天,2009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將拉開帷幕。如往年一樣,此次工博會涵蓋了當今世界的熱點技術,匯聚了中外行業領頭企業,彰顯現代工業的世界級水準和中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新成就。不過,今年的特殊之處在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應用的多項科技創新和重大成果,也將在工博會上齊齊亮相。“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科技,讓世博更精彩。”記者走進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W1號館,先睹為快“世博科技展”。
新能源:房子成為發電機
這屆工博會中,“新能源利用”將成為世博會的預演。
在世博會園區內,我們將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出行?記者了解到,..28平方公裏世博園區內外,將使用數千輛新能源汽車提供交通服務,實現世博園區客運交通的“零排放”,園區周邊實現交通“低排放”目標。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在W1號館“綠色交通”展區,一支龐大、新穎、超前的新型車隊把人們帶入新能源領域。
乍一看,這些新能源車外表和普通汽車沒什麼不同,那它們究竟是如何運行的?原來,“奧秘”在車內。比如燃料電池車,它們喝的不是“汽油”,而是“氫氣”,這些氫氣大多是工業副產品再利用,又廉價又環保。在場工程師告訴記者,世博會期間,190多輛燃料電池車每天需氫氣604公斤,為保證氫氣的供應量,世博園區附近將新建一座加氫站,與2輛移動加氫站和現有安亭加氫站一起形成加注網絡。
新能源技術不僅僅運用于交通,還被用到了世博園區的建築上。比如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將太陽能光伏電板做成建築材料,讓建築物的外墻、屋頂成為“發電機”,並將產生的電能並網輸入城市電網,讓“綠電”進入千家萬戶。這一技術在世博園區內實現了大規模應用———世博會光伏建築項目的總裝機容量為4.5兆瓦,是目前我國乃至亞洲單個園區最大規模的光伏建築一體化並網發電係統。
聽說過汽車不僅是能源消耗者,還是“發電者”嗎?智能電網讓這一切成為可能。西門子展出的電動汽車“GREENSTER”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僅僅是一種環保交通工具,更能作為移動蓄電裝置,將電能重新輸送回智能電網。同樣,建築物過去也是能源消耗者,但如果將屋頂的光伏發電接入智能電網,房子也可成為發電機。
【點評】魏光普(上海大學教授):上海亟需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但目前遇到的困難是缺乏加氫站相配套,而純電動汽車也需要家用車庫裏有充電設施。此外,太陽能發電其實技術問題已經不是關鍵,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能只有通過完善的智能電網來傳輸,才能穩定使用。此次工博會對這些新技術的展示,結合了2010年世博會的應用,表現出了一種可行的探索,這比先進的技術更重要。
新生態:垃圾靠管道輸送
從園區綠化到和諧的生態環境,從飲用水的安全保障到大氣、水體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治理,從場館建設施工中的環境修復到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此次工博會上,展示了世博會的“生態與環境”係統。
“滬上生態家”十分搶眼。作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上海唯一的實物案例,“滬上生態家”展示出居家建築對可再生能源的巧妙利用。工博會現場展示了“生態樓”模型:屋頂上巨大的太陽能光熱設備不僅為整幢樓發電,還能通過並網與市區電網連通,一旦有富余能源,可供給整個電網使用,這樣“生態樓”成了一個小小發電廠。此外,風能、清潔能源、燃料電池、可循環材料等都在樓中得到應用。最有趣的,是一間老人臥室的展示。遠程醫療傳感的應用,使得家庭醫生不在身邊,就可獲知躺在床上的老人血壓、心率等各項體徵,這無疑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良方。“也許,這在2030年就可成現實。”工作人員說。
工博會上,還展示了世博會水資源集成管理,環保的理念從“水源頭”滲透到“水龍頭”。先看水源頭,目前在建的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將使全市約70%的供水成為優質長江水。接著,採集到的水還將進行水體生物生態修復。工博會現場對此進行了有趣的展示:一個類似魚缸的容器內,充滿了藻類等生物。工作人員介紹說,通過土壤凈化、生物凈化、植物凈化、沸石凈化等方式,將黃浦江劣Ⅴ—Ⅴ類水,變為景觀Ⅱ類水,過程只需2到3天。最後,在“水龍頭”這一關,將經過供水管網數字化信息平臺的實時監測,全力確保水質安全。
世博會垃圾如何處理?記者現場看到,垃圾氣力輸送係統十分先進。無需人工收集,被投入室內外垃圾投放口的垃圾自動依次進入管道,在氣力輸送下到達壓縮站,經過分離、壓縮、過濾、凈化、除臭等,最終排到戶外。它將為世博會核心區提供服務。
【點評】戴星翼(復旦大學環科係教授):世博會對于環保技術的應用和生態的保護,無疑代表著未來生活的發展方向。不過,我覺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需要考慮:一是這項技術是否可以達到市場能夠接受的成本,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扶持;二是在它的生命周期內,是否有凈環境收益和凈能源收益,也就是說防止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要達到一個市場和環境的平衡點。
新信息:機器人做大廚
在“世博科技展”的信息服務展區,一輛輛模型小車開得正歡,而“世博園區”的模擬車輛入口,並沒有傳統的門衛把守,如何判斷這輛車能否進入?
原來,全靠RFID技術。所謂RFID,中文全稱是無線射頻識別(也稱電子標簽)技術,車子所裝的電子標簽裏,記錄著車牌、駕駛員等相關信息。而入口處,也有應用了同樣技術的讀寫器。在距離入口25米處,讀寫器就能自動感應到電子標簽上的內容。同時,讀寫器邊上的攝像頭還能將車輛信息及時拍攝下來,確保車輛和電子標簽一一對應。只有兩者匹配,符合準入資格的,才能一路“綠燈”;否則,就向後臺管理人員發出警報。
RFID技術還被用到了世博門票裏,它能讓假票無處藏身;確保遊客進入世博園區的檢票時間不超過20秒;隨著每位遊客“刷票”進入,有關部門還能掌握實時客流數量,有效引導;另外,通過電子標簽與手機的綁定,只要在展區的感應裝置上輕輕一照,就能將展館的相關內容,通過短信或者電郵發送給你。
更神奇的是,還有運用了RFID技術的“燒菜機器人”。所謂的燒菜機器人,其實是一個類似“淋浴房”大小的無人廚房,通過事先設定的程序,機器大廚可以完成炒、炸、煮、燜等各種手藝,從宮保雞丁到水晶蝦仁,都不在話下。機器大廚怎麼分辨雞肉和蝦仁?參展人員解釋,廚房裏的每一份原材料都會被貼上一個電子標簽,機器人大廚通過“灶臺”邊的感應裝置,就可以“讀出”原料,再把它準確“下鍋”。
【點評】陳傑(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RFID在世博會的各個環節都發揮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未來一種全新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有了它,智能交通有望真正普及。每一件貨品會“說話”,每一輛汽車能自動選擇最優出行路線,都將變成現實。像近十年來網際網路普及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一樣,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我們的生活還會出現持續不斷的驚喜。在這其中,又將誕生哪些新產業?這道開放式命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
新材料:墻壁也會呼吸
突襲的寒潮中,一面由黃色雛菊、紅色聖誕花和青青綠草組成的“鮮花墻”,為工博會帶來了春的氣息。
這面鮮花墻,利用了一種叫做“立體花卉”的技術,將可回收的廢塑料再利用變成容器,並將綠化垃圾中的枯枝落葉等有機廢棄物作為土壤和肥料。在世博園區主題館內的生態墻,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為世界最大。
在展館內,還有一塊隨音樂時緩時快、變幻節奏的“電子水簾”,也相當“彈眼落睛”。在場的工程師介紹,水簾的形成原理類似“噴墨打印機”,由600多個低壓電磁閥點對點控制,隨機舞動,還能組成圖案。世博中心也裝了這麼一塊,既有裝飾作用,又有隔斷效果。
除了鮮花當墻,流水作簾,想知道長約1公裏的“世博軸”通道上那層如行雲流水般的頂棚有什麼秘密嗎?工博會也為你揭示:這層頂棚由69塊白色膜布拼裝組成,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最大型的膜結構,如此巨大的索膜,厚度卻僅為1毫米,設計張拉力達到了世界最高強度,在建築史上堪稱獨樹一幟。
展館中的“世博會參展館集萃”展區,也是新材料的集合:西班牙國家館外墻,覆蓋了一層濃鬱地方風格的柳條編織品;瑞士國家館的智能LED帷幕,由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電,又能降解;日本國家館的外墻,是採用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號稱“會呼吸的墻”;意大利國家館採用的“透明水泥”,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質地的成分,還帶有不同透明度的漸變……
國內自主研發的新材料也紛紛亮相:智能溫控玻璃鍍膜,用在建築物的玻璃上,能實現冷熱智能調節,保證建築物隔熱效果;自保溫節能墻體材料,將淤泥燒結成磚,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可使建築外墻隨室外環境變化而變化;隔熱保溫板,具有耐久性能和高熱阻值,能減少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氣體的排放……它們都已被廣泛應用于世博建築中。
【點評】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1851年的倫敦首屆世博會,玻璃構造的水晶宮令世人驚艷,在今日的玻璃幕墻建築中仍可見其影子;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花匠莫尼埃展出了鋼筋混凝土制成的小船和花盆,從此,鋼筋混凝土成了世界土木工程的主角之一;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埃菲爾鐵塔,革命性地使用了鍛鐵構件……很高興看到此次工博會,展示了2010年上海世博精彩紛呈的新材料。這些材料中,也許會出現流傳後世的典范,更可貴的是,它們所體現的節能、低碳、綠色理念,引領了全球的建築新理念。
資料來源: 新華網 2009/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