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件造成人心惶惶,學者建議以科技追蹤進口物品,讓黑心食品無所遁形。昨消保官突檢賣場,要求將中國乳製品下架。
大陸毒奶粉事件暴露出在兩岸貿易往來中,政府單位無法掌握進口食品的來向和流向。在毒奶粉事件發生那麼多天後,衛生單位仍然無法確實知道到底哪些廠商有向大陸進口奶類食品,有用在哪些產品?以至於消費者人心惶惶,大家不禁要問:「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
除非完全不從外國進口食品,否則類似的危機一定會再度發生,痛定思痛,政府一定要建立起可靠的追蹤制度,尤其對一些食品安全要求相對低的國家的進口,更要特別地把關。建議政府要加快步驟,利用一種稱為RFID的科技,讓這種黑心食品的流向無所遁形。
利用晶片建立資料庫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稱為無線射頻識別,是透過黏貼於物品上的一個小晶片將物品的相關資料無線傳輸至電腦,用以辨別、追蹤與確認物品的狀態,目前捷運的悠遊卡、一些企業的門禁管理、寵物晶片和各種商品的標示等,都是運用RFID的技術來做控制或驗明正身。
世界性的組織EPCglobal(Electronic Product Code Global)早已制定了利用RFID來對一種商品從生產、運送到最終消費的追蹤機制,如此一旦產品出事時,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其上下游之間的細節。例如在進口食品管理方面,政府可以要求每件進口食品的每個箱子都必須有一個RFID的晶片在上面以供辨識,此箱子在進關時可由海關的讀取器自動讀取其相關資料,配合後端電腦系統的資料庫,就可建立起這是甚麼食品,由誰進口,從何處進口等資料,讓衛生單位能充分掌握進口食品的人和事等資料。
物品出問題無所遁形
目前RFID晶片的價格已經很便宜,每個箱子一個晶片對廠商而言不會是太大的負擔。政府也可利用此機會建立起相關的系統,除了用在食品的追蹤和管理,其他任何進口的物品在未來也可以比照辦理,一旦發生任何的問題,就能很容易地追蹤和處理。
RFID的技術也可用在物品的生產管理上,例如過去幾年所發生的黑心電視、黑心床墊、黑心影印機(報廢物品冒充新品出售)等事件,也可以藉由要求每件新品要有一個新的RFID晶片來辨識,讓黑心物品無所遁形。
總之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政府做事一定要思考如何用現代的技術來解決問題,要考慮到此次的解法是否可以防止問題的再度發生,而不是一直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永遠在扮演救火隊的角色,這樣政府效率一定差,人民也不會滿意。
作者為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兼副校長 張瑞雄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論壇 2008/9/26
版主的話:
其實經濟部商業司推動的加工食品流通履歷追蹤計畫已經進入第3年(計畫全程4年),早就在測試RFID技術於加工食品的管理及追蹤應用,不論是實體物流還是資訊流,且已經於前兩年產出多項硬體與成果.
兩年多來商業司、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工研院、RFID協力廠商、食品供應鏈導入廠商、實體通路廠商(超商/量販店)也投入了許多心力,其付出及成果絕對無法抹滅,目前第3年的計畫也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將有更多加工食品供應鏈的廠商參與計畫,以期達到複製與擴散的目標.
但由於目前RFID電子標籤價格仍然無法有效降低,Wal-mart所喊的USD 5 cnet/pc在目前仍是遙遠的期望,在這樣的前提下,政府主管機關及消費者如何能要求食品加工或製造廠商在每個紙箱貼附一張NTD 5~10的RFID標籤,以達到食品供應鏈資訊透明化及商品履歷追朔,著實還是須要有一段努力的時間跟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