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專訪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呂廷傑
要步入無處不在的網路時代,中國在技術、應用、政策、標準等多個方面都有待完善
已故的馬克‧魏瑟在10多年前就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這樣的世界圖景,在這個世界中,技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不為人們所覺察。他認為,大多數重大的技術將會隱形,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計算時代的報春使者。
如今,技術正在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變成我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再是人們所使用的一種工具。在今天的世界中,人們已經把電子郵件和短信服務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在過去30年中,微處理晶片的功能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具有計算功能的器件,體積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分布越來越廣,諸如移動電話和個人數字助理這樣的通信工具越來越個性化,也越來越不可或缺,這一發展趨勢還在繼續。
伴隨著RFID技術的普及和各種網路的支撐,人類正在走向一個無處不在的網路時代。而中國對於無處不在的網路的認識還處於初級階段。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無處不在的網路,本刊記者專訪了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呂廷傑,這位國內知名的通信專家從技術、應用、政策、標準等多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當前的不足。
《新經濟導刊》:作為一位通信專家,您能為我們描述一下無處不在的網路時代嗎?
呂廷傑:現在人類已經能通過個人電腦和手持式設備比以往更經常地在辦公室和家裡接入網路了。但如果不僅是人,而是所有的物品都能連接在一起,可以實實在在地接觸到,那麼又會是怎樣一個情景呢?在那樣的時代,所有的消費品(從汽車到牙刷)將能用微小的射頻發射器或嵌入式超級連接的標籤跟蹤,這些標籤最終將改變產品輸送,銷售和採購的方式,可能最後還會跟蹤到人並了解他們的通信方式。這就是今天技術專家、服務供應商、未來學家和經濟學家所描繪的一幅技術無處不在的圖景。憑借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存在的資訊與通信技術,開發者將會增強所有人和所有物品的空間和時間接入能力。
《新經濟導刊》:目前人們對於這種『無處不在』的概念還處於了解階段,在中國更是如此。就我們所知,您在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例如曾經為北京市政府做過一個『U北京』的專案,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呂廷傑:北京市政府每年要求北郵在北京的資訊化建設方面提一些建議,到2007年,我就提出建議,應該關注『U』在北京的應用。後來,我們就得到了這樣一個專案,這個專案應該說是一個預演性的專案,它的主要思路是要搞清楚三個問題:一是要搞清楚無處不在的網路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與『E北京』、『數字北京』有什麼區別;二是它將對北京的經濟發展、城市定位和競爭力有怎樣的影響;三是要提出幾個建議,北京應該重點抓哪幾項工作。
首先,無處不在的網路是野村綜合研究所村上先生提出的概念,這個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的,為什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呢?這有一個過程,首先是資訊技術、網路技術在發展。過去的通信網,主要解決人對人,而現在互聯網不僅僅是人跟人通信,還要解決人跟電腦的通信,還要把一些分散的資訊孤島變成可以聯網的、共用的。後來我們發現,人不僅要跟人通信,要跟電腦通信,還要跟物通信。而由於無處不在計算的普及,有一些已經不需要人從事的工作,需要物和物的通信,因此,無處不在的網路主要是需要一種網路環境支撐,除了人跟人、人跟電腦之外,還有人跟物、物跟物之間的通信。
《新經濟導刊》:可以說『U北京』專案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論証的層面上,那麼之後您有何具體專案運行嗎?
呂廷傑:今年9月份,國務院正式y摮膉F『重慶市城鄉統籌試點』,這也是目前全國惟一的試點。這個『U重慶』的專案就是由我們與重慶移動合作,這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推廣NFC應用,之前中移動曾與長沙市的煙草專賣店合作,為它們安裝了資訊機,建立了專網;二是嘗試那些產生通訊流量的業務,例如用手機拍下一幅廣告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中得到與此廣告產品相關的資訊,還有視頻搜索、手機拍賣等業務都包括在內。
《新經濟導刊》:目前這樣的應用在中國推廣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呂廷傑:我國對無處不在的概念還在了解階段,相關應用幾乎是空白。我個人的理解,中國資訊化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各個部門自行其事,搞自己的資訊化建設和資訊化平台;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應用,我們更側重于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應用使得很多基礎設施往往是閒置的。
去年我們配合國研中心的吳敬璉教授做國信辦的一個課題,就是『資訊化對服務業的影響』。比如說,中國的金融業很落後,為什麼銀行老排大隊?我們的物流也很落後,資訊化能夠給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在這個課題中我們調查了國外的公司,發現國外企業首先是發展企業內網,通常叫做Intranet(企業內部互聯網),就是企業內部管理層先資訊化。由此出現了條碼,後來發展到2維碼,現在日本等國家還在研究3維、4維碼。但條碼容易被污染,也很容易被複製。但RFID技術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有與生俱來的優勢。
《新經濟導刊》:您提到的RFID是實現無處不在的網路的重要技術,是嗎?
呂廷傑:RFID技術確實很重要,現在大家開車走到高速公路路口,發現有人拿卡一刷就過去了,就是運用了這種傳感技術。但是這還不能叫做無處不在的網路,因為它還沒有聯網,那個卡只是個充值卡,它有一個無處不在的電腦晶片,這個號還存有多少錢,需要多少錢刷一下即可。要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網路,像RFID這樣的基礎傳感設備就必須聯網,那樣這個卡就可以作為身份的認証,劃錢時必須去銀行訪問,這個人走到這兒,有沒有權限支付,能支付多少,都依賴于網路。
《新經濟導刊》:您談到網路,我們發現目前有很多網路,像3G、WiMax、WiBro等等,但對於哪種或哪些網路才是可以實現無處不在的網路,業界有很多爭議,您對此有何看法?
呂廷傑:我們存在一種非此即彼的錯誤想法,實際上,無處不在應該是在多種網路支撐的基礎上實現的,既要有專網支援,還要有3G、WiMax、WiBro等網路的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關係。
《新經濟導刊》: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技術發展、變革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利益的博弈,特別是標準問題,例如我國力主TD成為三大3G標準之一,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呂廷傑:我個人感覺到,現在標準太重要了,國家標準急待出台。比如手機加智慧卡的RFID的應用模式,民間還有一個標準,到底中國適用哪一個?RFID卡本身也有編碼的標準,也有安全性的問題,就像RIM公司,所有的手機和郵箱的解析都要到加拿大去,所以政府是有擔心的。這裡有很多標準的問題、安全的問題,無處不在的網路帶來的一定有正面的問題,也有負面的問題,辯証地看它一定是一把雙刃劍。
《新經濟導刊》:除了標準之外,您認為目前在中國無處不在的網路發展的主要弱項在哪裡?
呂廷傑:我想是終端發展的相對落後。其實中國的網路設備可以說是與國際完全接軌的,但國內終端產業卻嚴重滯後,而且終端發展變化比網路設備要快得多,網路設備是循序漸進地發展的,可能十年才會有一個大的變化,但終端是一兩年就有很大變化,這對國內的終端廠家來說y颽O一個挑戰。
《新經濟導刊》:同時,歷史已經証明,每次大的技術變革都會帶來產業的重大整合,這期間還會產生很多問題,您對此有何預見?
呂廷傑:無處不在的網路有一個特點,就是網路適應人。以前是人找網路,打電話要找電話機,上網就要回到電腦前。現在是網要適應人,網跟著人走,跟著人的需求走,根據人的應用走。比如涉及到3網融合,政策壁壘怎麼解決?手機要支付,那麼運營商、銀行、銀聯,他們之間的關係怎麼協調?這就帶來政策法規方面的問題。
再就是產業合作的問題。現在國內是『諸侯』經濟,很多情況下,一旦跨行業就會出現非合作的情況。在通信行業內部,我去日本時聽到一個消息,NTT.com開通了手機支付,用索尼和NTT開發的fini卡,把一個智慧卡嵌入到手機中,這張卡中有用戶的各種身份資訊、銀行卡資訊、住宅開門的資訊等等,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上面。這是一種趨勢,以後的手機應用將越來越不像手機,而是變成universal handset,即一個無所不能的終端。
無處不在的網路會徹底改變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領域的運作模式。那麼,產業合作怎麼做,怎麼推進?一個新興的商業模式yx難在哪兒呢?這些都是挑戰。此外,中國在投資和融資的渠道方面也缺乏機制。美國很多年輕人上了大學就能融到資去做公司,而我們這個機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非常弱,這也值得我們關注。
資料來源: http://news.sina.com.tw 2007/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