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芬蘭創新的"達芬奇密碼"

20年前上海青年張霞昌負笈赫爾辛基,拜倒在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生物系海爾姆(Aarne Halme)教授門下。在這個諾基亞故鄉,張霞昌攻讀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發明了一種軟電池,這種電池廣泛應用在RFID(即電子射頻技術)領域。

張霞昌被芬蘭的媒體稱為「薄型柔性紙電池之父」。軟電池也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 「2006年八大最佳創新技術之一」,同年又獲得鳳凰衛視等媒體評選的「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張霞昌現在和芬蘭的同事一起創辦了Enfucell有限公司,任公司首席技術官,開始商業化生涯。在芬蘭人眼中,他被看作是用中國方式在芬蘭取得成功的樣板;在張霞昌看來,他固然是靠拚搏鑄就成功,也得益於芬蘭的創新基因。

「任何一個有潛力的想法、創新或項目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相比中國,500萬人口的芬蘭,官僚風氣要少得多,教育體系也非常支持創新。」張霞昌在Enfucell公司辦公室對本報記者說。

記者遍訪芬蘭創新組織獲悉,張霞昌的背後,至少站著芬蘭創新的兩大巨人,Tekes(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和Sitra(芬蘭科技創新基金會)。理解了芬蘭的這兩大創新機構,也大致明晰了芬蘭的創新機制。

兩大創新巨人

Tekes的運作,在外人看來簡直成謎。

Tekes隸屬於芬蘭勞動與經濟部,每年有5億歐元的政府預算。它目前有360名員工,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機構。

據Tekes建築與房地產部門經理海諾寧(Jarmo J.Heinonen)介紹,Tekes每年支助大約1500個企業研發項目,另外有600多項公立研究項目。每個項目週期一般為三到五年。通常一半資金來自Tekes,一半來自參與項目的公司。

按照海諾寧的說法,Tekes的角色,是促使公共領導的創新轉化為私人領導的創新。

但Tekes又不是個政府性的PE。「Tekes並不謀求在項目中的股權。」面對記者的疑問,海諾寧回答說。

海諾寧舉例說,他們現在正在跟一個數字生態城項目合作,它是和中國合作的一個很重要的項目,近期跟同濟大學有合作計劃。該項目是兩年前成立的,Tekes提供資金給一家叫做ED公司,和ED公司一起來運營數字生態城項目。

至於為什麼挑選ED公司支助?海諾寧解釋說,ED公司參加Tekes活動非常積極。「我們的關係網很好,有很多合作夥伴。」海諾寧說。至於張霞昌所在的Enfucell公司,有關人士透露,Tekes給了約2500萬人民幣的支持。

芬蘭創新的另一個隱形巨人,是Sitra。Sitra地位獨特,是芬蘭議會下的一獨立機構,其使命是促進芬蘭全球競爭力。「像Sitra這樣的組織,全球沒有第二家。」Sitra戰略部總監斯坦伯格(Marco Steinberg)對記者說。

據斯坦伯格——前諾基亞戰略和信息官介紹,Sitra擁有41年歷史,經過了三次再生。

在1982年以前,Sitra相當於Tekes前生,主要致力於研發,Tekes1983年成立後其功能被Tekes取代,Sitra的定位轉為風險投資。

「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80%的風投是通過Sitra來投的。」斯坦伯格介紹說。到了1990年代末期,私人風投佔據了主要地位。Sitra面臨第三次定位。「2000年至2004年,Sitra致力於促進國家系統性變化。」斯坦伯格說。

目前,Sitra主要致力於四個項目,醫療系統改革、城市服務、能源利用效率和傳統的金屬製品機械製造業的改造等。

斯坦伯格說,Sitra即將發展的一個項目是提升公共機構的領導才能。「芬蘭也要像諾基亞一樣,行動要快,這是芬蘭這樣的小國家生存下來的唯一途徑。」

至於運營資金,斯坦伯格說Sitra並不差錢。Sitra基金來自於1967年芬蘭建國50週年時,當時的工人勞動銀行拿出1億芬蘭馬克成立的風險基金,積累到現在有6.5億歐元,投資回報在5000歐元/年。

在做投資上,Sitra基金投資風格類似於養老基金,以穩健為主。據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張霞昌的軟電池項目,Sitra投資了500萬歐元。

岩石教堂與創新基因

Tekes和Sitra只是芬蘭創新機制的一部分。芬蘭每年將國民生產總值的3.5%用於研發,其中30%來自於政府,70%來自於企業。芬蘭在全球的創新排名一般在前三名上下。

芬蘭貿易協會宣媒與文化總監普斯汀(Mikko Puustinen)告訴記者,芬蘭每天有20%的人在學校裡學習。強大的教育系統,支持了芬蘭的創新文化。

在芬蘭,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彙是innovation(創新)和design(設計)。置身其間,發現生活處處可以被「設計」。

在赫爾辛基市中心有一座「岩石教堂」,外表看起來只是個小規模的石頭堆,從一個很樸素的岩石通道進去,教堂裡頭別具一格,直徑24米的教堂穹窿完全由2厘米寬、22公里長的紫銅片纏繞而成,180根呈放射狀排列的鋼筋混凝土斜梁與巖壁相連,支撐拱頂。反射效果奇佳的紫銅拱頂與隔音效果一流的巖壁將教堂變成絕妙的音樂廳,不需特別的音響裝置,一個普通的室內樂團就能演奏出氣勢恢弘的樂章。

岩石教堂成為赫爾辛基人生活的一部分,經常有交響樂演出、婚禮都在這裡舉行。人們在此享受生活的同時,岩石教堂的「設計」理念,也一點一點地融入人們的大腦中。

資料來源: 鉅亨網(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8/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