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智慧住宅 建築界新潮流
隨著科技進步,能讓人類生活更為舒適便利的智慧型建築,已經是建築業的必然趨勢。根據國外研究機構預估,2015年全球智慧化居住空間,所衍生的相關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美元。近年來國內行政單位推出智慧台灣的政策,透過財團法人建築研究所、資策會、工研院等機關的推動,整合產官學研的資源,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也應聲而起,智慧住宅的概念已逐漸在建築界掀起一股潮流,如今智慧家庭已是豪宅的標準配備,隨著技術的成熟及市場的流行,也許未來會像電腦或手機一樣普及。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溫秀玲說,智慧化居住空間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居住的人們,享有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適的生活品質,因此建築若能導入科技生活化、永續環保與智慧化等相關產業技術,建構主動感知及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建築空間,就能創造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與永續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她強調,智慧化居住空間是個跨領域的產業,如何整合出符合人性化的介面,是最重要的關鍵,而安全是最重要的指標。
溫秀玲說,如整合家中各項家電,透過一個簡單的觸控面板就能操作,甚至還可設定各種情境,一個按的動作,就可以開啟或微調聲光等。結合RFID系統及家電升級,只要刷一下產品條碼,冰箱和衣櫥就能幫您進行食物和服裝管理。另外,只要透過家中隨處設置的觸控面板,就可隨時上網進行各式訊息瀏覽查詢,甚至和附近的店家連線,直接訂購任何想要的商品。目前普及率甚高的手機,更將成為遠距控制或監看家中情況的最佳工具。
此外,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後,智慧化居住概念中的健康管理,也有相當的急迫性。怎樣將社區資源進行整合,讓高齡人口能夠透過智慧住宅相關設施,達到一定的生活品質,有賴政府更積極的介入與引導。這樣才能做到一般民眾、政府、產業,甚至店家多贏的局面。
政府除了建置相關標章制度、設立Living 3.0中心推廣產業發展外,也透過補助方式,增加民眾接受智慧化居住概念的意願及誘因。補助將分為公領域及私領域兩部份。學校、公有機構及住宅、安養院等,將優先獲得全額資助,進行智慧化。民間部份,則會提供最多45%的補助款,不過這僅限於各社區的公共設施進行智慧化管理,純私人部分則無補助。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2009/8/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