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由於無傳統過關蓋印,旅客需自行在護照貼上寫有逗留期限及條件等資料的標籤。 入境處下周一開始,正式在香港國際機場抵境大堂增設6條「旅客e道」,採用射頻掃描器讀取資料,過關只需12秒,比傳統人手過關時間快4倍;「旅客e道」同時設插卡器,可供本港市民使用,「一機兩用」。入境處預計首階段有8萬名經常訪港旅客符合資格使用,增建工程耗資約600萬元,若效果理想,會將「旅客e道」擴展至各口岸。 入境處助理處長(資訊科技)關陳雪梅表示,3類旅客共8萬人符合申請資格,包括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持卡人,機管局核准的經常訪港旅客,以及入境處批核的經常訪港旅客。該處由本周二開始接受登記,至今有70人登記。關太說,合資格申請「旅客e道」的,都是經入境處風險評估後,屬低度風險人士。 射頻掃描讀取快4倍時間 「旅客e道」每台價值100萬元,與現時市民使用的e道最大分別,是後者用插卡式,前者則用條碼掃描形式。關太解釋,當旅客向入境處登記使用旅客e道時,需先由職員採集左右手食指的指模及拍照,即場提交個人資料,並簽名核實。之後旅客會獲發1張載有條碼貼紙,貼於護照表面即可使用旅客e道。 旅客入境時,需把護照放在「旅客e道」的射頻掃描器讀取資料,再經指模及面容辨識,核對無誤後,「旅客e道」會發出1張標籤,列明旅客的逗留期限及條件等資料,標籤具有防偽特徵,防止旅客塗改。過關時間只需12秒,遠較傳統的人手櫃位式處理時約需60秒,加速達4倍。 洩資料入境主任會被處分 入境處暫時在機場抵境大堂安裝6條「旅客e道」,稍後會在離境大堂增設4條。每條「旅客e道」是「雙用途」,同時設有插卡器,可供本港居民使用。該處在3至4個月後檢討成效,不排除會擴展至其他口岸使用。 此外,就入境處資料外洩一事,關太表示,因違反內部指引將資料拿回家,導致內部資料外傳的一名入境事務主任,需被紀律處分,而借出資料予該名入境事務主任的其他2名入境事務主任,處罰與否仍在研究中,預計1至2周後會有結果。她重申,入境處的中央處理系統不會外接互聯網,確保資料只能內傳。 資料來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5/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