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跟電線說bye-bye MIT研究出無線輸電技術

MIT研究人員成功將電力以無線方式從左方線圈傳送到兩公尺外的右方線圈,點亮了60W的燈泡。(照片來源:MIT網站,Aristeidis Karalis拍攝) MIT研究人員成功以無線方式點亮了60W的電燈泡,這項被稱為WiTricity的技術未來可能會被用在手機、機器人吸塵器、MP3播放裝置、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各式可攜式裝置的充電技術。 MIT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一項無線的輸電技術,並成功透過無線方式讓兩公尺外的60W電燈泡發亮;這項技術理論上未來可能讓筆記型電腦可以無線充電。 這項被稱為WiTricity的技術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電子工程、電腦科學系,以及軍事奈米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ldier Nanotechnologies)的研究人員所共同研發的成果,未來可能會被用在手機、機器人吸塵器、MP3播放裝置、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各式可攜式裝置的充電技術。 WiTricity是採用耦合共振物體的概念,透過兩個擁有同樣共振頻率的共振物體進行有效率的電力交換,這兩個共振物體中受到其他不同共振頻率影響的比例較低,因此,MIT建置了一個系統,讓兩個耦合電磁共振可以透過同一磁場傳輸電力。 該研究團隊舉了一個容易了解的例子來說明此一概念。例如當一個房間內有一百個同樣的玻璃杯,但杯子裡裝滿了不同高度的水,讓它們有不同的共振頻率,當一個女高音在房間內唱出夠大聲的單音符時,擁有同樣共振頻率的玻璃杯就會開始累積能量甚至會碎裂。 幾個世紀以來,用來作為無線電力傳輸的方式已有很多種,最為人知的就是電磁輻射,例如無線電波,透過無線電波來交換資訊已有很好的成效,但卻不適合用做電力傳輸上,最大的問題在於電磁輻射是全方位的散布,這會浪費絕大多數的電力。 還有一種可以指示電磁輻射方向的像是雷射光,這個方法並未被真正落實,而且甚至是危險的,再加上雷射光與裝置之間必須沒有障礙才能交換能量。 在MIT所建置的系統中包含兩組共振銅線圈,一組是在電源端,另一組則嵌在裝置上,兩端透過同樣的電磁共振交換電力,這是一個早就為人熟知的物理定律,但之前業界對這樣的系統並沒有特別強烈的需求。該研究團隊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未來的可攜式裝置甚至可以不用電池。 不過,目前MIT所使用的共振銅線圈直徑長達70公分,而且傳送電力的範圍約為2公尺,他們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內可將銅線圈直接縮小到至少可嵌入筆記型電腦中,同時擴大電力傳送範疇到5公尺。 資料來源: iThome 2007/6/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