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資訊三化 產業勝出關鍵

物聯化+互連化+智慧化 整合消費者需求 掌握IT新模式 拚技術升級

談到新產業,我們得回歸到基礎之一,即資訊科技。今日所有產業提供的創新服務,都依賴資訊科技的輔助與傳遞。科技因人類需求刺激而發展,不斷演進的科技則改變生活型態;誰能善加利用這場變革,便可在新一輪經濟競爭中勝出。IBM觀察今日資訊科技變化趨勢,歸納出三個現象。

科技 改變生活型態

第一是「物聯化」或稱為Instrumented。2010年全球平均每個人將擁有10億個晶片,平均每個晶片的成本只要10萬分之一美元;2011年,全球嵌入晶片、感測器、RFID標籤的設備預計超過1萬億個。未來人們可以更靈敏、智慧地感知物理的世界,我們把這種設備與物品相互連接為網絡的現象稱為「物聯化」。

第二是「互連化」或稱為Interconnected。截至2007年全球使用手機已超過33億人;預計到2011年,全球上網人數將超過20億,而且會與前面提到的1萬億個電子用品連接在一起;那些物品可能是汽車、電器、道路、自來水管、食物,甚至是植入晶片的寵物等。這種物理世界與人類社會系統全面互通互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互連化」。

第三是「智慧化」或稱為Intelligent。「智慧化」就是為上述網絡注入強大分析、運算能力。新的運算模式能處理大量資訊,以IBM今年公布的超級電腦為例,它的速度突破浮點運算的界限,達到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足以執行某些生物模擬。

科技 服務更人性化

總結來說,人與產品、服務透過網路互相連結,形成立體的世界,所有服務透過網路發送及取得,對使用者來說,獲得的服務更人性化、更彈性、更無形,這就是新科技的智慧之處。

物聯化、互連化和智慧化這「三化」,發展已經十分成熟,足以對產業與國家經濟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以下我將從資訊科技產業、能源產業、服務業與城市建設四個領域介紹「三化」應用的可能性。

智慧的IT產業以往,資訊科技產業發展注重的是更快速、更小巧、更便宜,今日的IT產業應該強調更廣泛、更整合、更智慧。

當年摩爾定律認為電腦IC晶片的性能每隔18個月就提升一倍,速度越來越快,軟體程式越來越聰明,消費者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從技術應用到市場,形成良性循環。但技術發展有速度的限制;從2002年開始,全球已經進入「後摩爾定律」時代,半導體容量技術漸趨平緩,支持產業成長的力量由提升技術轉到應用層面。以電力公司為例,美國德州的CenterPoint公司架設智慧型數位電網,發生故障時自動回報故障位置並自動切換,十秒鐘內即可恢復供電。此外,配套的智慧電表讓用戶透過手機、筆記型電腦等行動通訊裝置從遠端遙控家電用品,或查詢已使用的電量,提供消費者更便捷的服務。

攜手轉型 智慧台灣

以上實例,證明「三化」發展已經成熟;各產業間的壁壘正逐漸消弭,跨產業的協同合作更為頻繁。倘若我們仍以舊思維看待資訊科技產業,與昔日代工硬體製造劃上等號,則極有可能錯失這重大契機。相反的,如果政府與資訊科技業者充分掌握「物聯化」、「互連化」與「智慧化」的勢頭,攜手驅動IT產業新的商業模式,相信必能再創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發展的高峰,從「技術的台灣」轉型為「智慧的台灣」。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于弘鼎(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2009/1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