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4日 星期一

電子護照安全問題浮現

為了防止恐怖分子有機可乘,美國和一些國家紛紛推出了高科技電子護照(E-passport)。然而,電腦專家近日指出,由於這些電子護照存在嚴重漏洞,犯罪分子可通過複製護照內置RFID芯片並取得其中的密碼,潛入到這些國家。

鑑於近年來恐怖攻擊事件不斷,致使全球安全意識抬頭,歐美國家紛紛推出了電子護照(E-passport)。

電子護照是內建一顆特製的晶片,儲存個人生物辨識資料,包括護照持有人的姓名、地址、國籍、相片、數位化的指紋檔、出生年月日和出生地等個人相關資料,透過生物特徵掃描辨識身分,能節省出入境時間與人力,並可有效管控偷渡客、恐怖份子等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另外,邊防與機場海關官員可利用RFID來協助辨別偽造證件,並把審核國際旅客的程序自動化。

生物辨識掃瞄,虹膜掃描需3.5秒、指紋需2秒、面貌需1秒,此種不具侵入性且快速的方式,讓國際民航組織(ICAO)希望成為國際通用。故配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推動生物特徵辨識人別的國家,包括法國、澳洲、荷蘭、日本、加拿大、德國、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英國政府推行的高科技生物識別護照計劃,耗資4.15億英鎊。美國也打算在今年10月開始使用電子護照。

RFID已普遍應用於人員出入大樓管制、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上,然而日前卻衍生出易遭複製的問題,也就是說可複製個人護照上的RFID標籤,再將資料寫入附有RFID晶片的智慧卡上。

雖然尚未發現直接入侵電子護照的方法,目前僅只能將資訊內容完全複製到其他晶片上,然而,目前的設計是只要護照稍微打開即可被RFID標籤辨識器偵測到,故駭客和不法分子易獲取到電子護照用戶的個人資訊,暗中侵入進而衍生出竄改其中數據,形成另一個國土安全的隱憂。因此,為免電子護照資料外洩,持續強化其安全性,應加強在電子護照非全開的狀態下無法被判讀,避免持有者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遠距讀取。

資列來源: 拓墣產業研究所 20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