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電子生物護照 晶片錄存特徵

所謂「電子生物護照」,即在新護照裝置一小片「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的晶片,晶片中儲存護照持有人的姓名、國籍、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等資訊,以及個人生物特徵(如指紋、臉型、虹膜等)。

目前外交部年底將測試的規畫,將RFID的晶片放在護照的最後一頁。當護照持有人通關之時,護照第一頁給查驗員人工辨識,而放在護照封底的晶片,因植入個人基本資料與生物特徵,可透過網路傳送輸入機場電腦,所有個人資料一覽無遺,可在數秒內辨識是否本人。

外交部官員表示,使用「電子生物護照」的目的有二:一、本國人通關更為便利,未來朝自動通關發展;二、為防止偽造及變造的證件,如美國對付恐怖分子。

官員解釋,其原理是把平面照片掃入電腦,再由電腦系統轉成三度空間運算,將臉部特徵點換算成數學公式,如果採用標準照片且光線足夠的情況下,辨識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七到九十八。但所有生物特徵辨識中,以虹膜辨識率最高,接近百分之百。

研究報告顯示,國際民航組織所規畫的「電子生物護照」,須包含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生物辨識系統(Biometrics)、公鑰架構(PKI)三大功能。目前有三十多國使用,甚至開始規畫加入生物特徵;國際民航組織表明,希望在二○一○年時,世界各國都能使用電子生物護照,以防堵恐怖分子闖關,並縮短旅客出入境時間。

同樣都是「電子生物護照」,名稱因不同國家而有所不同;中國大陸稱為「生物護照」,歐美國家稱為「電子護照」(E-Passport)。我外交部原計畫名稱為「生物特徵辨識護照」,但行政院為減緩民眾對生物辨識的恐懼,改名為「晶片護照」。但無論我政府如何挖空心思「正名」,新護照最主要功能,還是為了在晶片錄存個人生物特徵,並由電腦進行比對防偽。

資料來源: 2007/1/15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